贵州珍酒的崛起密码:不可复制的 IP 化路径与产业逻辑
来源:第一食讯 | 作者:第一食讯 总编 波哥 | 发布时间: 2025-07-28 | 39171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白酒行业在 2024年开始陷入 "量价齐跌" 的深度调整 —— 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面临营收承压,库存周转效率下降,珍酒却以 "双IP驱动" 实现逆势突围:2025年正式推出的大珍系列迅速成为现象级超级单品,吴向东个人IP相关内容全网曝光量持续升温,已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热点。

当白酒行业在 2024年开始陷入 "量价齐跌" 的深度调整 —— 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面临营收承压,库存周转效率下降,珍酒却以 "双IP驱动" 实现逆势突围:2025年正式推出的大珍系列迅速成为现象级超级单品,吴向东个人IP相关内容全网曝光量持续升温,已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热点。

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一个值得全行业深思的命题:在消费主权重构的时代,品牌成功的底层逻辑是否已发生质变?

贵州珍酒的崛起绝非偶然。从 "国家一号工程" 到 "酱香新势力"再到“贵州三大酱香品牌”“贵州两大上市酒企”“贵州最大的民营酒企”,从规模化产能到广泛的经销商联盟,从物理产品(珍十五、珍三十)到高端光瓶系列(珍酒2011/2012/2013)再到珍酒·大珍IP,这个走过半个世纪历程的品牌,正在改写行业对 "高质量发展" 的定义。

更耐人寻味的是,即便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头部企业,也难以复制其路径。这种 "不可复制性" 恰恰是研究的价值所在 —— 它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成长密码,更揭示了白酒产业从 "渠道驱动" 向 "价值驱动" 转型的深层规律。

第一食讯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历史基因、产能壁垒、企业家特质、IP战略、庄园布局五个维度,解析珍酒如何构建 "护城河",并探讨其对行业的启示:在白酒进入 "精耕时代" 后,什么样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实现价值引领?



消费主权时代的品牌革命:IP化重构白酒行业竞争格局

在消费主权崛起的今天,白酒行业正经历从 "产品竞争" 到 "IP竞争" 的范式转换。

据行业趋势报告显示,68%的消费者在选择白酒时会优先考虑品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而传统 "渠道驱动" 模式的市场份额正以年均 12%的速度萎缩。

这种变革的底层逻辑在于:当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后,消费者开始追求 "可感知的价值符号"—— 这正是 IP 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这场革命中,珍酒的突围极具启示意义。2025年,珍酒正式启动 "大珍 IP" 与 "吴向东企业家 IP" 的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产品高爆点和品牌高热度的现象,让产品品质和企业家形象在一次次传播和讨论中竖立认同与好奇,进而带动市场营销的拓展与提升,其成功本质是将品牌从 "物理产品" 升维为 "文化载体"。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万商艰难时,珍酒向内求,站在全局审视自己的优势,精确切入时代产业需求,通过深度挖掘品牌内核,珍酒成功构建了与经销商、消费者三位一体的情感桥梁,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全面提升,为行业树立了转型典范。

 

历史基因:从国家使命到商业传奇的 50 年淬炼

贵州珍酒诞生于“时代使命”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够出口创汇的好产品并不多,但茅台酒却是其中之一。1958年,毛主席提出“生产万吨茅台”的宏伟夙愿。

1975年,在当时时代经济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提案,“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正式立项。原茅台酒厂厂长郑光先、副总工程师杨仁勉、总酒师张支云为代表的28位技术精英,承担时代使命,历经10年,3000多次艰辛试验。

1985年,在由白酒业内泰斗周恒刚、季克良领衔的中国白酒史上最高规格鉴定会上鉴定通过。

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品尝后盛赞,亲笔题词“酒中珍品”,贵州珍酒由此得名。

1988年,珍酒荣获国家质量奖优质奖,成为贵州三大酱香品牌,同年,成为国宴用酒。

这段 "工艺长征" 不仅奠定了珍酒的技术根基,更赋予其独特的历史使命感 —— 它既是国家战略的产物,也是酱香酒工艺可复制性的实证。

2009年,金东集团收购珍酒厂后,开启了市场化转型之路。通过15年持续投入超120亿元扩产,珍酒产能从2000吨跃升至4.4万吨,储酒规模突破10万吨,稳居贵州酱酒前三。

2023年,以珍酒为核心企业和旗舰品牌的珍酒李渡集团成功上市,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中国酱香白酒第二股,同年,贵州珍酒贵州最大的民营酒企。

2024年,珍酒位列贵州白酒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并成为唯一获万得 ESG“AA”评级的白酒企业。

这种 "以时间换空间" 的战略,让珍酒在行业调整期仍能保持产能优势。

如今,与2009年相比,珍酒厂区面积增长了11倍;酿酒产能增长了22倍;员工人数增长了40倍;销售收入增长了300倍;上缴税金增长340倍;利税增长430倍。

正如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评价的一样:“50年,既是珍酒的成长史,也是中国白酒产业自强不息的缩影。”



产能壁垒:规模化投产背后的产业逻辑

在酱酒行业,产能即话语权。珍酒的投产规模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投产4.4万吨,储能达10万吨。

如今行业处于深度调整周期,据了解茅台镇70%酒厂今年将选择不再投粮,甚至一些知名酒企都将减少投粮标准,而“大珍·珍酒”的爆发式增长为珍酒投粮带来了理由和自信,这洽洽与处于倒挂的一众头部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这种规模优势也带来三重价值:

品质稳定性:庞大的基酒库存(10万吨)为勾调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确保产品风味的一致性。大珍・珍酒选用 200 余种不同轮次优质基酒勾调,由大师团队精心勾调,确保每一滴酒的酿造时间不晚于2020年,更以20年珍稀老酒调味,更以 20 年珍稀老酒调味,正是基于强大的基酒储备。

成本控制力:规模化生产摊薄了单位成本,使得珍酒在市场价格段上,仍能实现高性价比。

市场抗风险能力:在行业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的背景下,珍酒通过控量保价和渠道优化,展现出较强的抗周期能力。



企业家特质:吴向东的经销商基因正在重构厂商关系的底层逻辑

吴向东从经销商起家的经历,塑造了珍酒独特且朴素的渠道思维。区别于茅台 "控量保价" 的稀缺性策略和五粮液 "大商制" 的传统模式,珍酒构建了 "厂商命运共同体" 的新型关系:

万商联盟模式:大珍·珍酒采用独创的持续分红机制、严格的“全控价”模式、刚性兑现的利润保障,可以从根源上杜绝市场串货,维护渠道健康。

渠道深度绑定:珍酒通过独创的 "双渠道增长战略",构建了“传统渠道稳盘+异业蓝海突破”的双轨体系,将传统经销商与新兴渠道分开管理,避免价格冲突。

能让我们坚信的是——经销商更懂经销商,吴向东30年卖酒到酿酒的生涯,让他成为了最懂酿酒的经销商,最懂卖酒的酒厂老板。

“董事长很了解我们的痛点,一是串货,二是乱价。这样保证我们的产品有很长的生命力。”“解决了我们市场上主要的痛点,从性价比、价格竞争到内卷,都解决了。”“这款产品模式能打、价格能打、品质能打,我肯定要签约。”万商联盟的成员如是说。



大珍IP的破局之道:从产品到文化符号的升维

大珍・珍酒的成功,本质是一场 "价值重构革命":

品质价值锚定:大珍·珍酒拥有“四重防伪”,一是瓶盖内外都有防伪码,一扫知真伪;二是酒标NFC芯片,一触可溯源;三是酒标内置唯一编码,精准锁定库区、陶坛与瓶序;四是瓶身喷码记录,生产信息可查。产品突破性使用铝盖,密封性好,不跑酒、不串味。

市场价值定位:以 "真实年份" 为核心叙事,其酒体酿造时间均早于或等于 2020 年,20 年老酒调味的配置,使其品质对标千元级酱酒,而建议零售价仅888元,形成 "降维打击"。

文化价值赋能:“大珍·珍酒”完美诠释东方美学精髓,采用极简光瓶风格,用非遗宣纸包裹瓶身,以明代画家沈周所书“珍”字为主视觉,既呼应了“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同时,可降解材料应用,将环保理念与东方美学深度融合。这种 "去符号化" 的设计,精准契合年轻消费者对 "去伪存真" 的价值追求。

情绪价值创造:通过 "国之珍宴" 沉浸式品鉴会、"圣地之旅" 回厂游等体验营销,将饮酒场景从商务宴请拓展至家庭独酌、婚庆寿宴。在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大珍・珍酒以 "喝得起、买得起" 的普惠定位,成为大众价格带向次高端跃迁的标杆范例。



珍酒庄园: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的产业跃迁

正在建设中的珍酒庄园,是珍酒 "二次创业" 的核心载体:

功能定位:珍酒将打造酒旅融合超级体验平台——七星级沉浸式度假山庄,珍酒庄园。珍酒庄园集星级酒店、实景剧场、游览酒库、民宿酒寨、温泉休闲、工业旅游等为一体,将成为中国白酒庄园的一个典范之作。

体验升级:区别于传统酒厂的观光式游览,将融入“圣地之旅”“美食+美酒”“忆苦思甜·珍品宴”等一系列IP于庄园,用品牌魅力和极致体验,打动层级广泛的目标消费者。正如贵州省长李炳军所言:" 要推广珍酒经验,带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营销协同:珍酒庄园预计于明年即将开园,目前已经开始惊喜第一批入住游客的募集,购买10万酒水即可获得4天3晚庄园游,咋眼一看,这不就是为各位新人准备的新婚隐藏福利吗?

当珍酒庄园开园,百亿目标也不会远了,新的载体将成为珍酒的航空母舰,他将带着四大护卫舰,载着珍酒李渡驶向新的征程。



不可复制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茅台、五粮液也学不来?

历史机遇的唯一性:珍酒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其 "国家项目 + 民营运营" 的混合基因,在酱酒行业绝无仅有。

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珍酒 4.4 万吨产能分布在茅台镇、遵义两大产区,既有核心产区的品质背书,又有异地茅台的历史优势,在酒业中独一无二。

企业家特质的独特性:吴向东的经销商出身,使其更懂渠道痛点;其 "长期主义" 理念,支撑了珍酒 15 年持续扩产的战略定力。这种 "渠道思维 + 产业耐心" 的组合,在头部酒企中极为罕见。



企业家 IP 的战略价值与行业启示

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先生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未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IP 或许能支撑起品牌的第二曲线。" 这一论断在珍酒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2025 年,吴向东通过 "企业家 + 美食家" 的复合标签,打造了 "1912 珍酒美食研究所" 等 IP 矩阵,其个人 IP 视频单条播放量超 10 万 +,成功将品牌影响力从白酒圈层辐射至美食、文化领域。这种 "人设即流量" 的模式,本质是将企业家个人魅力转化为品牌信任资产。

但珍酒的实践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企业家 IP 的打造需要四力合一,分别是个人特质的独特性、品牌基因的适配性、产品力的支撑性、政策环境的协同性。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珍酒的经验并非模板,而是启示:IP 化的本质是差异化价值的显性化。在消费主权时代,企业家 IP 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品牌破局的战略核武器。


珍酒的崛起,是历史积淀、产能优势、企业家特质与时代机遇共振的结果。其不可复制性,恰恰揭示了中国白酒产业的深层规律:在消费主权时代,唯有将品质信仰、文化认同与渠道创新深度融合,才能穿越周期、赢得未来。

当珍酒庄园在 2026 年揭开面纱,或许我们将见证一个从 "白酒生产商" 到 "生活方式服务商" 的产业传奇。而这,正是中国白酒从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跃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