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95后的酒局,读懂白酒年轻化的破局之秘
来源:第一食讯 | 作者:第一食讯 总编 波哥 | 发布时间: 2025-07-31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年轻化这个命题,第一食讯总编这样说:“我们总说要让年轻人爱上白酒,但或许更该想,怎么爱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前几天参加一个 95 后的生日局,彻底颠覆了我对 “喝酒” 的认知,甚至有那么一瞬,我感觉代沟是那么鲜明,而我还曾自诩是一个在酒业江湖混迹10年的研“酒”者。

在现场,没有推杯换盏的客套,没有 “我干了你随意” 的压迫感,桌子上摆的也不是茅台、五粮液这种传统白酒,而是一排五颜六色的 “化学实验器材”—— 水溶C、酸梅汤、元气森林、鲜橙多、旺仔牛奶、伏特加、果立方......当然也少不了,点缀的柠檬片。

在长达一小时,我见证了他们小年轻的争论、欢笑、点缀、拍照,甚至还带着点对赌,当一杯杯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漂亮酒”出现在我面前,不得不说,很好看。

可这里面掺杂了太多的物质,酒味还是那个酒味吗?

一个穿汉服的妹妹拿起杯子说:“你看这渐变的颜色,美吧,拍出来发朋友圈,点赞肯定比喝茅台都多十倍不止!”

这场景让我突然明白:中国酒业现在的麻烦,根本不是库存太多或者价格太贵亦或者度数太高,而是一群捧着手机长大的年轻人,正在用完全不同的逻辑重新定义 “喝酒” 这件事。


年轻人喝酒,根本不是在喝酒

传统酒企总在纠结 “我们的酒品质多好”“历史多悠久”“空杯后的窖底香有多持久”,但 Z 世代会给你一个截然不同的声音:“关我啥事?”

这些捧着手机出生的年轻人,甚至有些在学校里面就成为一个小博主了,在抖音上一搜,大把的在读大学生几十上百万粉丝的大有人在,他们喜欢的是创新,是体验,是自我定义。

这些大学博主,玩出了白酒品鉴的新赛道,用古井贡酒兑葡萄汁,用汾酒兑水溶C,再丢几颗冻荔枝。他们说:“我们喝的不是酒,是仪式感,是对每天美好生活的创意与期待。”

这届年轻人给酒附加了三个新功能:

首先是社交货币。在小红书搜 “调酒”,有 187 万篇笔记,最火的 “水果桶” 教程点赞量破 10 万。年轻人晒的不是酒本身,而是 “我会调一杯独一无二的酒” 的技能,就像当年晒手冲咖啡一样。

然后是情绪出口。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去年 “晚安酒” 搜索量增长 300%,很多 95 后买小瓶装酒,不是为了应酬,而是 “睡前喝两口,助眠又解压”。RIO 的 “微醺系列” 就靠一句 “一个人的小酒”,成了年轻人的床头常备,今年突然有一个生意火了——卖冰,而让人惊讶的是一杯冰比一瓶矿泉水还贵。

最后是审美表达。当年江小白为什么能火?不是因为酒好喝,而是瓶身文案能让年轻人 “对号入座”。现在的瓶子星球为什么还能再火,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为他们创造了这个态度的出口,因此“我的酒我设计”,成为了新的潮流。

传统酒企总在说 “我们的酒是用来品的”,但年轻人说:“我们的酒是用来玩的。”

因此,不是年轻人不喝酒,是喝酒的态度和方向变了,这给当下的传统酒企,提出了新的考验和创新空间。


老白酒想变潮,得跨过这三道坎

白酒行业也没坐以待毙,搞文创联名、推低度产品,但翻车案例一箩筐。之前有品牌搞“国潮礼盒”,包装印着赛博龙,打开还是传统香型,网友吐槽:“这就像给兵马俑穿AJ,看着潮,骨子里还是老古董!”

或许真的到了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建立新生态关系的时候了,不是需要切割,而是成立新的主体来独立研究新消费、新生态、新玩法。

如去年茅台和瑞幸联名的酱香拿铁,年轻人能接受有噱头、能表现的酱香拿铁,却接受不了52度的“社交压迫感”。

第一道坎:从 “够不够烈” 到 “够不够美”

年轻人选酒,第一眼先看颜值。某预调酒品牌做过实验,把同样的酒装进普通瓶子和渐变星空瓶,后者销量是前者的 5 倍。

泸州老窖开窍比较早,和奈雪的茶联名做了款 “茶酒”——这感觉好开醺,女生们买回去根本舍不得喝,先摆着当拍照背景板。瓶子星球的果立方,成为年轻女生聚会的团宠,配品基本为水溶C,鲜橙多、雪碧。

但更多酒企还在沉迷 “土豪金”“中国红”“雅典黑”,仿佛不把 “尊贵” 俩字刻在瓶身上就对不起祖宗。

有个老厂长跟我说:“白酒就得有白酒的样子!” 可年轻人心里的 “样子”,早就变了。咱可不能一边想着要抓住年轻消费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一边守旧不死变通,而此变通定然不是换个包装买老酒。

第二道坎:从 “能不能喝” 到 “好不好玩”

在上海的一家 “白酒调酒吧” 里,我看到有人用茅台威士忌兑冰美式然后再加上点缀,称之为 “酱香拿铁 plus 版”。老板说,来的都是 20 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最爱点的是 “白酒盲盒”—— 随机搭配三种基酒和配料,自己调出独一无二的味道。

这背后是年轻人对 “参与感” 的执念。江小白早年搞 “表达瓶”,让用户写文案印在瓶身上,一下子就火了,因为年轻人觉得 “这酒里有我的故事”。

反观很多老酒厂,还在电视台放 “百年窖池” 的广告,画面里一群白胡子老头品酒点头。年轻人信奉的是三秒效应,三秒内觉得没意思,换台比翻书还快:“跟我有啥关系?”

第三道坎:从 “酒桌文化” 到 “生活场景”

传统白酒总绑定着 “商务宴请”“家庭聚会”,但 Z 世代的生活场景根本不是这样。他们的喝酒场景可能是:

• 周末露营时,对着星空抿一口果酒

• 加班回家,倒杯小酒配着脱口秀

• 闺蜜下午茶,用白酒调个 “微醺奶茶”

洋河做对了一件事:推出 100 毫升的小瓶装。结果在小红书上,有人晒出 “一人食小酒套餐”—— 一小瓶白酒配两串烤串,配文 “成年人的孤独仪式感”。这就把白酒从 “必须多人共享” 变成了 “一个人也能喝”。


白酒变潮,其实就这三招

不是年轻人不爱喝白酒,是他们不爱喝 “老样子” 的白酒。看看那些成功破圈的案例,其实套路很简单。

第一招:把白酒变成 “百搭食材”

瑞幸和茅台搞的 “酱香拿铁”,一天卖了 540 万杯,很多人根本不是冲着咖啡,是想尝尝 “白酒加奶” 的神奇味道。这给白酒指了条明路:别总想着让人家 “纯饮”,把自己变成 “调味剂” 不行吗?

跟着这个思路,我们打开格局,酒企可以推出 “白酒风味包”,有柠檬、百香果、薄荷各种口味,教大家调奶茶、调气泡水。有个 95 后告诉我:“自己调的,哪怕不好喝,但一定得好看,因为要发朋友圈”。

甚至可以更彻底,购酒即可获赠一本《白酒调酒圣经》。年轻人定会觉得 “这酒懂我”,因为它没端着架子说 “我很高贵”,而是说 “我们一起玩”。

第二招:让白酒走进 “年轻人的地盘”

传统酒企总爱在烟酒店、电视台耗着,但年轻人早就在抖音、B 站、小红书扎营了。

劲酒在抖音搞了个 “劲酒带你开把养生局挑战赛”,让大家拍视频带话题#劲酒带你开把养生局,最火的一条有140多万赞,总话题高达15.4亿的播放量,其中不乏带你用劲酒调酒的视频,酒怎么喝,喝的人来定义。

B 站有个 UP 主叫 “小草与酒”,专门做 “漂亮酒” 视频,播放量能高达几十万。她没推销任何酒,却让很多年轻人觉得 “白酒好像挺有意思”。

与其在老渠道等死,不如去年轻人常逛的地方 “刷存在感”—— 不是硬广,是用他们的语言聊聊天。

第三招:把 “历史故事” 变成 “潮流符号”

年轻人不是反感传统文化,是反感 “说教式” 的传统文化。

关键是找到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的 “共鸣点”。

不是说 “我们有三千年历史”,而是说 “三千年的酒,今天我们这样喝”。


未来的酒,会是什么样子?

这些在老酒师们看来离经叛道的尝试,其实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白酒能不能从 “严肃的社交工具”,变成 “轻松的生活伴侣”?

我们一直在说,从“卖酒”到“买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如何转变,转变到什么程度才算转变,一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落地参考,现在我们又在提以低度化来拥抱年轻化,到底此法是否可行,但真正的年轻化绝非如此简单。

而对于年轻化这个命题,第一食讯总编这样说:“我们总说要让年轻人爱上白酒,但或许更该想,怎么爱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毕竟,年轻人不是拒绝白酒,他们只是拒绝 “他们不喜欢的生活方式”。

当白酒能出现在露营的帐篷里、闺蜜的下午茶里、加班后的小桌上,能变成朋友圈的点赞神器、解压的小确幸,那它就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