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饮料在年轻市场走红,吃苦,成了潮流?
来源:第一食讯 | 作者:第一食讯 总编 波哥 | 发布时间: 2025-08-18 | 7764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喜茶的 "去火纤体瓶" 到好望水的 " 维 B 苦瓜水,苦味饮料的集体爆发,不仅标志着消费需求的深层变革,更预示着食品饮料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甜味霸权到味觉多元化的历史性转折。

这个夏天,饮料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味觉颠覆。

当康师傅冰糖苦瓜饮料在便利店引发 "加价代购" 热潮时,整个行业都在思考:曾经被人类基因本能排斥的苦味,为何突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宠?

从喜茶的去火纤体瓶到好望水的维 B 苦瓜水,苦味饮料的集体爆发,不仅标志着消费需求的深层变革,更预示着食品饮料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甜味霸权到味觉多元化的历史性转折。


味觉迭代:从减糖浪潮到苦味接受度的破局

苦味饮料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健康消费升级层层递进的必然结果。

过去五年,中国饮料市场经历了从 "嗜甜" 到 "控糖" 的剧烈转型,无糖气泡水、零卡茶饮等产品的爆发,培养了消费者对非甜味饮品的接受度。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9-2024 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 21.3%,远超传统含糖饮料的 3.7%。这种消费习惯的重塑,为苦味饮料的登场铺平了道路。

年轻群体对味觉体验的探索欲进一步推动了这场变革。Z 世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甜味刺激,而是追求更复杂、更有记忆点的味觉层次。

小红书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 "苦味挑战" 相关笔记量突破 87 万条,"回甘" 成为饮品评价的高频关键词。康师傅冰糖苦瓜的走红,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 —— 通过冰糖与柠檬汁的调和,让苦瓜的苦涩与清甜形成味觉对冲,既满足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又降低了苦味的接受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苦味认知的转变背后是健康意识的全面觉醒。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研究表明,当代年轻人对食物的关注已从 "好吃" 转向 "有用",72% 的 90 后将 "营养成分" 作为选购饮品的首要标准。

苦瓜作为低热量(22 千卡 / 100g)、高营养(维生素 C 含量达 56mg/100g)的代表性食材,天然契合这种需求。当苦味与 "清火"" 排毒 " 等健康标签深度绑定,味觉体验便升华为一种可感知的健康仪式感。


市场格局:多阵营角逐下的差异化突围

苦味饮料赛道的竞争已呈现多元格局,不同类型的品牌凭借各自优势展开差异化布局,共同推动市场走向成熟。

专业垂直品牌凭借先发优势构建了稳固的用户群体。维果清作为 HPP 冷压果汁领域的先行者,早在 2018 年就推出苦瓜复合果蔬汁,通过 "每日排毒计划" 等社群运营,在健康圈层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其采用的超高压杀菌技术保留了苦瓜的原始风味,吸引了一批追求 "纯粹苦味" 的硬核消费者,这种专业形象成为其难以复制的壁垒。

大健康品牌则依托产业优势快速建立信任背书。江中食疗将药企的研发基因注入饮品赛道,其下火堂苦瓜饮创新性地加入鲜白茅根、桑叶等药食同源成分,通过 "中医食疗" 概念强化健康认知。山姆会员店的销售数据显示,该产品复购率达 38%,远超普通果蔬汁的 21%,证明消费者对 "功能性苦味" 的付费意愿显著更高。

新锐品牌通过年轻化表达实现精准破圈。好望水将苦瓜与维生素 B 族结合,推出的 "维 B 苦瓜水" 在包装设计上采用撞色插画,通过 "加班续命水" 的社交标签迅速打入职场人群。

饮料巨头的入场则加速了行业的标准化进程。康师傅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冰糖苦瓜的生产成本压缩,使其能以 5 元单价进入大众渠道。其采用的整果榨汁工艺和羽衣甘蓝汁添加技术,既保证了苦瓜的营养留存,又通过草本清香中和了苦涩味。这种 "工业化降维" 能力,正在改写苦味饮料的市场规则。


价值重构:从网红爆款到长红品类的关键逻辑

苦味饮料要实现从 "网红" 到 "长红" 的跨越,需要破解三个核心命题:价值锚定、场景渗透与技术创新。

健康价值的具象化是品类持续发展的根基。当前市场上多数产品仍依赖 "清火排毒" 等模糊概念,缺乏科学实证支撑。中国营养学会研究员指出,苦味成分中的苦瓜苷确实具有辅助调节代谢的作用,但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果。未来,品牌需要通过临床数据、营养成分量化等方式,将抽象的健康宣称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如 "每瓶含 800mg 膳食纤维" 等具体表述。

场景化渗透是扩大消费群体的关键。目前苦味饮料多聚焦于夏季解暑场景,而实际上苦味在早餐搭配、运动补给等场景中潜力巨大。维果清已尝试与轻食品牌合作推出 "苦瓜汁 + 沙拉" 的减脂套餐,数据显示这种组合能使客单价提升 25%。将苦味饮料从 "功能性饮品" 转化为 "日常饮食伴侣",才能突破季节和场景限制。

技术创新决定着品类的上限。苦味的接受度个体差异极大,如何通过研发,分析消费者的味觉基因,精准调配苦瓜汁与其他成分的比例,将彻底改变苦味饮料的产品形态,让更多消费者接受。


从人类对苦味的本能排斥,到主动排队 "吃苦",这场味觉革命的背后,是消费认知的重构与健康需求的升级。苦味饮料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市场异动,而是食品饮料行业向 "价值消费" 转型的缩影。

当更多品牌能在苦味中找到健康与美味的平衡点,这个曾经小众的细分赛道,或许将改写中国饮料市场的格局。

未来的竞争,终将回归到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技术创新的硬实力比拼上。